净值型银行理财优势多:那么都有哪些优势之处

  2016年,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共募集资金121.1万亿元,远超封闭式产品所募集的资金(46.83万亿元)。作为银行理财市场转型发展的方向,开放式和净值型产品以更好的流动性、更匹配的风险和收益比等优势,正渐成主流。

  流动性受关注度上升

  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指出,从银行理财的发展历程来看,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2009年以前的银行理财市场,可称之为初期阶段。此间,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相对较长,1年期以上较为常见,收益是各类产品比拼重点,流动性受重视程度较低。

  其次是从2009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受大环境影响,逐步提升流动性,尤其2011年时,银行为应对贷存比考核,大量发行超短期限产品(1个月期以下)变相揽储,以达到调节时点考核指标的目的。

  虽受91号文限制,超短期产品发行量迅速减少,但银行加大1—3个月期限产品发行力度,满足投资者对于流动性的需求。此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虽明显提升,但仍以具有封闭期的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超高流动性产品(开放式产品)仍处萌芽状态。”

  魏骥遥指出,“从2012—2013年的产品分布图可以看到,开放式产品的占比没有明显提升,占比不足0.5%。这种情况持续到2014年余额宝横空出世才有所改变。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对当时的银行造成较大冲击,也让投资者了解到产品流动性的便利性及重要性。”

  “理财市场环境的变化,迫使银行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对开放式产品的研发,使此类产品迎来高速发展期。”魏骥遥称,“从2016年全年数据来看,开放式产品全年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21.1万亿元,远超封闭式产品的46.83万亿元,突显此类产品的发展前景。”

  在净值型理财产品中,开放式产品占比近年也大幅提升。根据对净值型非同业理财产品历史数据的统计,2016年初以来,开放式产品和封闭式产品的发行市场占比分别为30%和70%;而4月前两周、4月后两周、5月前两周、5月后两周,开放式产品在净值型非同业理财产品中占比分别达41.03%、51.16%、33.33%和39.33%。

  开放式产品推陈出新

  魏骥遥指出,在当前市场对于开放式理财产品的认可度日渐高涨后,如何突出产品特点成为行业关注重点之一。针对这类高流动性产品,大多数银行主要从投资者更为关心的产品流动性、收益、风险三个角度探索创新,在此过程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步伐更快。

  在产品流动性层面,以华夏银行(600015)为例,该行发行的某款开放式理财产品,每个开放日均开放申购赎回,且申购资金当日计息(T+0)、赎回资金次工作日(T+1)到账,保证投资者资金使用的便利性。

  “在产品收益层面,该类产品所设预期收益率根据投资期限划分多档,各档收益率随投资期限阶梯式递增,既考虑投资者短期资金流动性要求,又满足中长期的投资需求。这种将"理财收益与理财期限"相结合的收益模式受到越来越多银行认可,有利于吸引资金长期留存。”

  “灵活、便利的开放式理财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未来有望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产品形式。除全国性银行外,中小型区域银行也加速了对开放式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家区域银行计划在今年内推出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未来该板块市场的竞争会愈发激烈,呈现百家争鸣局面。”

  净值型产品优势多“从2016年初至今净值型理财产品双周发行数量图可以明显看出,进入2017年以来,去除2月的节日因素,净值型产品的发行量显著高于2016年同期,双周发行同比也已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市场占比稳定提升。”

  华宝证券分析师杨宇表示,“在梳理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时,我们发现多家银行明确提出将在2017年发展或继续大力发展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净值型产品的发展可期。”

  据统计,5月后两周,从发行主体角度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分别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12只(占36.36%)、10只(占30.30%)、9只(占27.27%)、2只(占6.06%),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行量保持领先。

  其中,工行、江苏银行、招行发行量最多,分别位列前三甲。“净值型产品其实类似于基金,实质破除了"刚性兑付",风险不再滞留银行内部,而过手到投资者手中,银行理财的投向范围将更广阔,风险偏好也会提升,因此其匹配的收益中枢水平将会提高,净值型产品的收益率更值得期待;并且,类比于基金存在依靠出色的投资研究能力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如果做出相关口碑、品牌,其潜在的高收益可能对投资者有更大吸引力。”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研究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指出,“另外,诸如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有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功能,还存在一定的特殊相对优势。

  2014—2015年"股牛"期间,由于预缴款制度下的打新资金灵活申赎的需要,很多投资者选择净值型产品,而非申购固定期限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即当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收益率不再具有相对吸引力,投资者对流动性和灵活性更为敏感。”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