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6

    近日,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林促会健康养老专家委员会、惠之孝(北京)国际养老产业研究院、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联合新华网养老频道共同发布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6)。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国情,规模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以及缺口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都预示着养老产业进入了重要发展时期。

    企业篇

    养老产业自2013年正式进入市场化竞争以来,各类企业纷纷涉足,从2014年地产、保险、医疗服务、康复辅具等企业的蜂拥而入,到2015年地产、保险、医疗、康护、器械、互联网、大健康等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群雄乱舞,再到2016年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实力集团的资本介入与跨界打劫,逐年演变的市场竞争主角,彰显养老产业参与企业主体多元性的同时,也逐步显现着养老产业未来竞争格局。

    经过2013年到2016年近4年的发展演变,最早进入养老产业的企业中,地产与保险企业历经产业淘洗,目前仍然坚挺在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并逐步显现出先行者的优势。同时,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等新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断创新出新的养老产品形态,也在逐渐延展养老产业的产业边界。另外,国有企业和民营实力集团的兼并重组和跨界打劫,成为2016年整个养老产业的最大亮点。


    一、地产企业的模式创新

    沿着社会发展阶段看产业变迁规律,以养老、医疗为热点的大健康相关产业,成为“老龄社会”产业演变的必然趋势。面对下行市场,地产企业纷纷以各种方式寻求转型,按转型力度与方式可分为“基于地产业务进行服务延伸”、“保持地产业务谋求业态多元化”和“剥离地产业务实现全面转型”三种类型。

   其中以“保持房地产业务谋求业态多元化”为最多数,且在转型的上市地产公司中,养老也成为潮流选择。地产企业一直是养老产业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养老产业的先行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万科、保利、远洋、绿城、绿地等企业,其中也不乏宜华地产(现在的宜华健康)等上市公司。

    截至2015年底,布局进入养老地产的房地产企业已有80余家,其中百强企业中进入养老行业的有23家。经过若干年的市场竞争和产业淘洗,一大批的养老地产企业在产业发展进程中被淘汰,而至今仍然坚挺的地产企业,则分别在养老产业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模式路径。

    二、保险企业的稳扎稳打

    今年的养老产业,相对于地产企业的火热进入与高举高打,与地产企业同步布局养老产业的保险企业却冷静很多。纵观国寿、人寿、平安、泰康、合众、太平等一大批早年积极布局养老产业的险企,虽然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按照各自的节奏和模式布局养老产业,但动作明显谨慎很多,不少已然停下脚步处于观望状态。

   相对而言,2016年涉足养老产业的险企中,泰康的成绩是业界公认的,也是最值得研究和效仿的创新模式。另外,相对于泰康之家式的典型模式,不少险企已然将参与养老产业实践的重点从养老服务运营向基于自身保险专业能力的养老相关保险产品设计上,未来几年,养老相关商业保险产品的推出,也必然对整个养老产业产生深刻影响。

    三、国有企业的全面参战

    养老产业本质上属于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政府在整个养老产业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与其说养老产业是朝阳市场,不如说是一项政府主导事业。自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以来,政府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托底”的角色,各种政策的出台,搅动了市场的热情与活力,各类型企业纷纷参与,跑马圈地。经历了2014年的“市场进入期”、2015年的“市场混战期”,在养老产业一片红火的同时,代表政府意志的国有企业却仿佛总在“冷眼旁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言表示,国有企业涉足养老产业让人放心。随着养老产业逐渐由混沌走向理性,由乱战走向群雄割据,加之国企改革与转型的压力剧增,相对于以往的“屏息观望”,2016年各类国有企业开始纷纷大举布局,依托政策着重支持,基于自身原有业务、资金和人才团队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参与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竞争。

    从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上来说,各类国有企业的参与,无疑给整个养老产业注入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本资源,激活了产业发展的活力,通过国企实力和资本的撬动力量,以及“政策+国企+落地机构”的系统化“筑底”作用,使得我国整个养老产业更加的体系化,产业竞争逐渐走向理性与有序。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有资本的全面参战,也同样带来了民营企业生存空间的骤减。养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大资本”企业主导竞争规则的产业,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本来就小,而国企及大资本企业集团的陆续进入,无疑将会使得一大批中小从业企业被迫转型,甚至退出产业角逐。


    四、实力集团的兼并重组

    2016年以来,南京新百收购安康通、宜华健康收购亲和源、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中金瑞金收购夕悦养老、首开与寸草春晖合作、鹏瑞利收购人寿堂,养老产业的并购重组持续升温,其中养老地产等实体项目成为并购对象“排头兵”。

   对资本方来讲,并购养老地产项目有助于其内部的产业重组与业务调整,以资本撬动自身养老业务快速成规模并占领市场。对养老地产等实体项目来讲,微盈利及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征,使得被资本并购成为充实资金实力、进而完善服务质量、延展服务链条的最佳途径,并有望“借壳上位”,撬动自身资本运作能力。

    与国企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竞争类似,大企业及实力集团的并购重组,同样会给整个养老产业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并购重组梳理了产业竞争格局,推动着产业自身的重新“洗牌”,有利于产业整体的良性进步。

   但另一方面,大资本方的强势进入和跨界打劫,使得养老产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减,也同时打压了中小企业的模式创新和技术革新动力。因此,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实力集团,国家都应从产业顶端对其进入时序、速度以及方式进行统一调控,合理维持养老市场的良性竞争。

    五、技术企业的边界突破

    除了地产、保险等养老产业的先行者,以及国企、民营实力集团等后来的跨界打劫者,2016年以来,养老产业不乏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养老器械等类型的企业进入,并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广泛关注。此类养老产业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嫁接“互联网、O2O、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不断进行产品革新,间接推动着养老产业边界的外延,不断凸显着技术革新对产业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从最早以地产、保险为主的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多点性、标准化、连锁化布局,到后来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边界的拓展,再到目前大型国企及民营实力集团的大举进入,不难看出,未来10-20年养老产业的主体参与者将逐渐演化为两类,一是拥有大资本、大市场的民营实力集团和国有大型企业,一类则是康复护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将技术精炼和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为老服务企业。

   前者负责并购重组与资源整合,后者负责养老服务的一线垄断,两者一上一下,奠定整个产业参与者的竞争格局。而中间的中小微企业,将在以上竞争格局中经历多轮的产业“淘洗”,要么被并购抱上“资本”的大腿,从此大树底下好乘凉;要么便要“术业有专攻”,凭借高竞争壁垒的专业技术能力在产业竞争中立足。而整个养老产业的市场格局,将在此两极分化中,进一步升级与定型。


    产业篇

    经过2014年的大肆建设与2015年的逐步淘洗,到2016年,养老产业整体由躁动走向平静、由冲动走向理智,虽然新建项目依然不断增多,但产业主题由建设转为落地运营,并不断改革,在奔跑中调整姿态,产业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开始由规模化阶段向资本推动下的集聚阶段过渡。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地纷纷制定了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规划,并从政府层面开始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划落地实施,并逐步强化自身兜底的功能特征,加强多种形式、多种层面与社会资本间的合作。

    一、社会保障:社保改革开始,兜底功能凸显

    在基础社保方面,2016年,截至目前共有12省公布了养老金上调方案,首先从提高收入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同时,养老金入市步伐加快,10月底人社部宣布计划在年内组织第一批省份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合同,此次规模基本会为3-5个省份,加上在2015年8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前已签约的山东省与广东省。

    根据估算,首批资金至多有4000亿,投资对象以保障性为主,不超过30%的资金将会流向股市。在管理方面,也会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牵头组织评审委员会,优选出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正式启动投资运营工作。北京市开始实施老人分类保障措施,灵活调整养老保障服务。

    针对我国养老保险费率偏高的问题,人社部表示将在今后适时调整降低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率。按照国务院在2015年的安排,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缴费比例降至20%。

    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降低至19%,按照上述要求,全国共有21个省市符合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的条件,其中上海可从21%降至20%。

    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甘肃和宁夏可以由20%降低到19%,各省目前已纷纷开始对这一部分养老保险进行调整。北京、天津、河北等26个省级单位出台了相关的高龄津贴等相关政策,加强对于特殊人群的补贴工作。

    此外,另一广受关注的延退问题在2016年也有了新的进展。2016年,人社部表示,延迟退休的方案将在2017年正式出台,出台后会拥有5年的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有预测表示,延退将繁荣老年人就业等方面市场,同时延退可能会为老年人带来更加丰厚的退休金,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消费能力保障。

    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公立养老体系加快其改革的步伐,部分开始凸显其兜底功能,或扩大覆盖范围。其中,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正式转变为只接受失独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从此不再招收其他老人,首批符合要求的失独老人已经入住。

    同时,国家卫计委表示,要建立和完善帮扶联系人制度,提出“为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确定一名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居委会干部作为帮扶联系人。联系人要明确联系方式,畅通联系渠道,联系对象遇到困难时可随时获得帮助。

    联系人要根据联系对象的需求,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经常联系慰问联系对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联系对象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联系对象发生意外、重病、受灾、亡故等重大情况时,联系人要及时上门,帮助排忧解难;

    逢重要传统节日,要以联系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慰问和关怀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为特殊家庭建立基本信息档案,以掌握其生存状况及需求”。黑龙江、福建、陕西等省份出台对失独家庭进行帮扶的具体政策,辽宁省则将通过建立计生特殊家庭档案等方式。

    在社保层面,2016年最被关注的政策是关于长期护理险的试点工作,在6月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公布试点省份城市名单后,山东青岛首先开始试点工作。

    而北京市海淀区则已开始正式签约。目前,北京的长期护理险还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在“十三五”期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受惠的养老企业也会从居家辐射到社区与机构养老。


    二、政府参与:规范不断出台,多种方式加强社会资本合作

    2016年,江苏省特别提出关于农村养老改革等方面政策,要求在“年底前确保五成以上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公立养老机构的兜底功能,将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农村地区。

    从2015年开始,政策出台不断向社区居家养老倾斜,这一趋势在2016年更加明显。在北京与苏州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后,陕西省、河北省、合肥市、乌鲁木齐市纷纷出台相应条例,并经过多次修改审议。

    此外,在2016年,社区居家养老开始引入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北京、江苏、山西等省份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支持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其中北京、太原、大连等城市更是将原有由社区或政府部门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公开向社会招募运营方,引入成熟社会力量进行运营服务工作。

    此外,由北京率先出台的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养老设施并移交政策,这将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对于城市养老配套建设的控制能力,并通过选拔有运营能力与资质的企业进行运营的方式保证后续服务质量。

    以北京为首的城市在2016年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其中发布北京养老服务标识,并将在全市养老企业统一推广使用,加强全市养老设施的品牌建设,在9月成立养老驿站管理集团,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连锁化运营,在城六区开展试点中医药社区养老服务,在八城区不同模式分别试点养老助餐服务等。

    而上海则加快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同时发布“养老地图”方便老人使用身边的养老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改革将由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普及到更多地区,各地将借鉴北京、上海改革经验,根据自身城市特点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制定相应改革措施。

    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2016年,公建民营与医养结合成为其中热点。在9月决定开展第二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后,公建民营成为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各地陆续开始对原有公办养老进行改革尝试。在2016年,浙江省与湖北省分别发布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措施。

    在医养结合方面,自国务院在2015年底发布相关指导意见后,先后2批共90个城市(区)成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共有18个省(市、区)发布相关政策。目前,各地区医养结合工作发展极不均衡,北京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已经达到98.8%,上海也将在2017年实现全覆盖,而部分省市在2016年才逐步开展此项工作。

    “十三五”期间,这一工作的推进速度将会飞速加快。在与社会资本合作方面,2015与2016年出台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政策逐步落实,优惠补贴政策、国开行贷款、PPP项目、专项债、省级养老产业基金目前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从资本方面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截至2016年9月底,全国共有养老PPP项目264个,其中1亿以下的项目66项,10亿以上项目43项。大多数养老项目尚处于识别或准备阶段,按照PPP项目建设周期预测,从2018年开始,将有一批养老PPP项目集中进入落地运营阶段,养老服务机构,特别是中大型养老机构供给迅速提升。


    三、国企发力:大举进入,改变竞争格局

    2016年,大量国有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其中特别是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地区,超过10家国有企业以不同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各个领域,促进产业内改革与企业转型。大型国企进入带来大量资源与资金,同时能够更好应对养老产业投资额度大、周期长的问题,快速在产业内进行布局并扩张。

    国企进入养老产业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收购与并购:2015年底,北控集团收购福建金太阳,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中金瑞华收购夕悦。此类以金融资本类企业为主,通过大量资本注入进入养老企业,同时辅助原有民营养老企业实现连锁化经营、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与快速扩张。

    成立专业公司或提供专业服务:

    诚和敬是北京市国资委下属专业投资与运营养老产业的企业,首钢集团则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展中央厨房服务为起点进入养老产业,中信国安下属的国安养老则在北京等地运营多家社区微机构及养老服务中心,金隅集团则在开发的物业中开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二商集团则一方面开发老年食品等。

    另一方面进行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此类企业基本以运营与服务切入养老产业,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板块,目前以积累自身专业能力为主,可预见未来将会依靠自身扎实的运营服务能力与国企强大的资源资本背景进行产业布局。

    与成熟养老品牌、企业合作:

    北控集团与万科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首开集团与寸草春晖合作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海尔则与亲和源合作开发智慧养老项目。这类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引入成熟的品牌、运营管理及服务能力,以合作开发新项目为主要业务,切入养老产业。

    其他:同仁堂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辰集团则举办“第四届中国湖南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这些企业从自身原有优势业务出发,拓展养老相关服务内容,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切入养老产业。此外,对于养老PPP项目,特别是资金规模较大,需要承接地方养老服务职责的部分,依然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投资者与建设者,成为部分国有企业进入养老产业的方式之一。


    四、先行企业:持续运营与拓展,不断尝试改革

    对于已经在养老产业耕耘多年的企业来说,2016年是持续保持并加以调整改革的一年。特别是养老地产与大型机构类企业,以及在养老产业开始多点布局的险资企业。万科在全国各地运营多个养老品牌线,如幸福家、智汇坊、嘉园、怡园、橡树汇、榕悦、蕙心康复等,其中涵盖大型机构、长者照料、康复、社区嵌入、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种业态。

    2016年,万科除继续开设更多养老机构外,和北控集团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开启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养老业务将正式逐步走向盈利时代。除万科外,乐成、绿城、保利、远洋在2016年均有新项目投入运营,并与原有项目在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明显差异。

    险资方面,泰康之家目前已确定9个城市的养老社区项目,2016年,随着申园投入运营,楚园、蜀园的落地,成为国内险资养老布局的领跑者。同时为了解决人才这一养老产业发展的掣肘,泰康与北京、上海等地20余所开设护理等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多层次培养养老人才。

    而太平养老则与湖南女子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险公司以合作的形式从培训端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才短板问题。新华保险在北京开始运营自己的第一个养老项目,成为又一家开展机构养老服务的险资企业。

    此外,联想集团在9月低价出售自身养老业务板块安信颐和,联想集团2011年成立子公司进入养老产业,是中国养老产业元老级参与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全面推出养老产业的大型企业。


    五、后进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创新的姿态进入养老产业

    与以地产公司、保险公司为主的元老级参与者不同,2016年,养老产业的新进入者行业背景更加多元化,更多企业以自身原有业务为基础,延伸发育养老板块。

    大型企业方面,除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的部分国企外,华为与国寿签订“智慧养老联合创新实验室”合作协议,将在智慧养老创新方面进行合作,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分别有部分城市分公司参与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提供相应服务与支持。

    Airbnb则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并成立的华寿之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中心签订谅解备忘录,成为少数进入中国养老产业的国外独角兽企业之一。

    新三板企业中,部分以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始转型进入养老产业,青鸟软通,光宝联合,山源科技,思锐股份为其中代表性企业,而以家政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木兰花也开始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并购整合:资本并购与跨界打劫成为主旋律

    2016年养老产业最为关键的事件,便是以宜华健康、北控、光大控股、中金瑞华、首开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及实力民营集团对养老产业的跨界打劫,其基本手段已不再是自我发育与孵化养老产业的实体项目,在抢占养老产业市场端口的角逐中,以上资本雄厚的企业选择了“并购重组”的捷径,直接摘取前几年养老产业的“胜利果实”,取得在产业内的话语权。未来几年,养老产业的并购重组将会更加频繁,已然成为资本跨界打劫进入养老产业的首选路径。


    政策篇

    一、2016年政策名录及趋势分析

    2016年是全国及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各地“十三五”相关规划政策频发,同时,许多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文件也陆续出台。在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及各地方省市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今年全国及大部分地方省市养老产业相关的宏观引导政策数量变少,政策内容重点也越来越向针对养老产业各方面的专项规范偏移。

    (一)透析“十三五”规划:把握政策全局导向,甄别产业发展机会

    2016年是全国及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各地“十三五”相关规划政策频发,同时,许多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文件也陆续出台。截至2016年10月底,已有北京市、福建省、海南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杭州市、厦门市、上海市、石家庄市、苏州市、长春市12个省市相继颁布了本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纵观全国及各地方省市已出台的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专项规划的内容,可以总结提炼未来养老产业政策倡导的重点方向如下所示。

    1、企业、社工、志愿者等,养老服务队伍逐渐体系化

    对于部分发达省份与城市的社会福利工作,已经不再强调老人、儿童、贫困人口的区分,而是将此打包为社会福利事业进行外包,外包对象除了企业,还有社工与志愿者。这使得养老产业中的社区照料板块逐渐成为体系化服务,这将成为我国社会服务,尤其是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2、人才服务、医疗康复设备、机构建设等仍是产业发展关键点

    在老年保障方面,政策给予的机会信号明显。例如,在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中,可以看到政策将从提升服务能力(包括社区、居家与机构三者)、建立服务体系与康复场所等方面发力。由此可看出人才、机构建设与设备是其中难以绕过的环节,拥有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仍为行业缺口,能够提供专业的、拥有资质的人才培训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点。

    3、社区养老共享合作将再进一步,社区服务站与养老中心将整合

    从各省市的十三五规划文件中也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养老的结合是下一步社区养老的重点工作。同时,医疗机构将开启为老服务内容,对于原有的医疗后勤企业,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建立为老服务系统与体系,延伸其服务能力与端口成为未来5年的重点工作。同时康复医疗是医养结合工作中发展的重点,会逐步由医院主导深入基层医疗与养老系统。

    4、“标准”频现,政府产业管控与监督将更加严格,产业标准将陆续出台

    各地十三五规划中,多次提到建立标准的医养结合机构。这表明,政府认为养老产业已经度过了野蛮发展阶段,管控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017年起,各种相关服务规范将开始逐步实施。标准的建立有待与实际的操作与运营相结合,能够参与相关养老标准制定的企业会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

    5、“上下”两条腿走路,线上信息化与线下硬件设施建设将提前完成布局

    从产业规划的时间节点上看,各地的养老硬件与信息化部分会走在体系建设的前面,并借此掌控产业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将于2017年底前完成,多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将完成建设。在此期间,各类适老化改造企业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十三五”结束之日,养老产业的体系建设将基本完成,各类机构的模式定型,管理运营期来临,养老企业将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与走向繁荣。

    (二)精准化、专项化引导政策频发,各项专项发展规划有望陆续出台

    从全国和各地方省市截至2016年10月底出具的相关政策数量及重点内容可以看出,“大健康、社区居家养老、长期护理险、老年教育、康复辅具”成为国家层面养老产业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中“大健康”与“社区居家”在也成了2016年全养老产业的关键词。

    以养老产业为核心,向大健康产业蔓延,丰富和延长健康养老产业的“全老龄生命周期”产业链,成为2016年整个大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热议点。另外,相对于前几年的机构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成为今年政府主推的产业方向。

    以北京为代表,在各地方省市的相关产业政策中,“社区与居家”也成为重点引导的产业内容。同时,“长期护理险、康复辅具、老年教育”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势必会导致未来的一年相关产业细分市场的繁荣和规范。

    (三)2016全国重点政策解析

    1、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形成若干知名品牌等。这是第一部专门针对康复辅具的多部委联发国家政策。

    同时,《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民政部牵头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以便统筹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足见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为了解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意见》中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制造”等目标,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这对于相关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不啻为一个福音。通过政策支持,康复辅助器产业相关公司可以更快地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相关公司可以借助政策支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利技术,设置自己的“专利丛林”,以便于自己在该产业快速地发展壮大,成为知名品牌。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文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细化为2030年的具体目标,即人均预期寿命较目前的76.34岁增长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10%增长到3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下降30%;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等。

    规划纲要将“推动健康科技创新”作为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可推断,科技创造与改革创新将成为健康养老产业驱动力,围绕居民健康生活所需的科技创新也将成为康养产业结构革新的原动力。

    另外,“健康中国2030”将围绕“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进行健康干预和渗透,要求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全民健康的逐步开展,也势必意味着养老产业目标群体的扩展,“全生命周期”和“全时空”概念的养老体系需要快速建立。

    3、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

    2016年10月21日,《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正式发布,拟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有效增加供给总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本次整合改造的社会闲置资源主要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改制调整后的办公用房、培训中心以及废弃的厂房、医院,间接显示了国家“养老筑底”的角色定位和动作力度,“政府搭台企业扮角儿”的产业配合将在近几年全面展开。

    另外,继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新政起,下半年全国层面养老产业专项政策不断出台,预计明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国层面的养老产业“底层骨架”搭建,大平台上的企业角逐,即将开启“后半场”。

    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强调老年教育的供给、体制创新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老年教育新格局。从规划内容来看,2020年前主要为政府主导的社会老年教育体系及制度建设的“筑底”期,企业可积极提前进入,待对社会全面开放时,第一时间抢占端口

    另外,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规划将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促进学校开办老年教育,以及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作为主要手段,积极鼓励养教结合新模式,由此可预见,老年教育产业的“政-企-校-协”融合模式,将逐渐展开。

    5、25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10月14日,全国老龄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5个部委联合发布我国首个《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

    此《意见》的发布,将会促进养成产业的发展。会对未来养老机构及社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老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会带动养老服务人员工作环境的改善,相应缓解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还会为适老化设计及适老化改造等公司带来更大商机。

    另外,此《意见》的发布,也将加快我国社会的适老化进程,养老市场不再局限于一定的服务与机构中。对于先行一步的养老机构,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与社会影响力,有机会挖掘更大的全社会老年宜居建设的需求市场。


    二、往年全国性政策回望及脉络总结

    2013年被公认为养老产业市场化的元年,而养老相关政策从2012年以前便开始颁布。纵观2016年前若干年的全国性养老产业政策主题内容的演变脉络,其过程也间接反应了整个养老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脉络路径。

    1、2012年前:市场化孕育期,养老更多是政府的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政策主题内容多为养老保险等基础性老年社会权益问题的保障,养老尚未形成市场化,更多的为政府性社会福利事业。

    2、2012年:市场化萌芽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更多政府部门参与,多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养老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开始进入萌芽期。

    3、2013年:市场化推进期,多部门多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构建

    政策数量渐多,从各个方面出台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指导意见,其中《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以及一系列相关补贴的出台,引发了市场对机构养老的重点关注和投资。

    4、2014年:市场化繁荣期,促进跨界产业间融合,打破外资进入障碍

    2014年为全国养老相关政策的井喷年,从养老用地、养老信息系统构建、养老服务标准化、养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养老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

    5、2015年:市场化理性期,医养结合、产业金融支持、智慧养老成重点

    人才培训、养老服务管理标准化、医养结合、养老产业金融等成为全年政策扶持的重点。政府政策从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本力量的全面参与,向引导和纠正社会资本的理性参与转移。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