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投资的智商税,这些投资理财都是骗局

  如果真是恶性欺诈,那也刷新了我对海外投资智商税之高的判断。

  正不知从何写起,一则消息在朋友圈内传开:据说福布斯中国上榜的某富豪(尚不知投资主体)的海外投资9.4亿美元下落不明。作为其系下第三方理财机构产品的客户,我赶紧核实,发现网上已有消息,从描述看,真实性强。

  事情本身是以讹传讹还是暗渡陈仓,内幕我并不知道(失望了吧),最精彩可以脑补出一部港片电影。如果连教我们理财、帮我们理财的机构都能在国外把财给理丢了,虽也不是从来未有之事(你以为投行永不倒、机构稳赚不赔吗),如果真是恶性欺诈,那也刷新了我对海外投资智商税之高的判断。

  藉此我们来盘点一下理财投资的智商税吧:

  1、新人

  概况:如果你刚毕业,踏入职场,手里只有“纸上谈兵”,身后是平凡家庭,那么此时,人民币将第一次以生产要素而非消费中一般等价物的面目出现在你面前,你的财富观由此浮现。

  智商税:

  01

  不要炒A股(金融专业不例外)

  股市(资本市场)的本质是投资公司的成长,成长需要时间。但吴晓波老师说“中国股市是行为艺术”;从王牧笛穿开裆裤时就炒股的王福重教授的家训是“不许炒股”。

  你可以立志成为孙杨,全中国只有一个孙杨,孙杨也不是第一次就下水游出冠军的。

  别跟我说你的“听说”,牛人有名有姓,亲眼见过。

  比如泽泉投资的辛宇老师从上大学就炒股,能讲“盲盘”(就像下盲棋);有九零后的私募基金经理扬言押注黄金赌英国脱欧(炒的还是期货)——那是在公投前半个月,同时我亲耳听到链家地产的英国区总监告诉我们他刚在曼彻斯特还是伦敦买了一套公寓,他在英国工作生活数年,认为不可能脱欧。

  但这样的牛人不会有功夫看我这篇理财科普。


  我的读者通常是、曾经是、你就是(我也是):牛市来了,身边股神辈出。买什么什么涨,于是你突然发现身体里还潜伏了这么高的投资“细菌”!随便一打听,巴菲特老爷爷正直慈祥的笑容就在向你招手——世界第二富,我靠!但后来呢?你“交了学费”只剩一个户头。没关系,年轻就是敢拼,这只是你“致青春”中无数个“第一次”中一个刺激、惊险略带苦涩的小不幸而已。你不甘心,不认输,你刚走出校园、自己住,不会做饭,常要加班,没什么应酬,吃穿用度还是学校的模样,于是到手的那点工资竟然还能剩下几张攥在手里!

  这时的你,面对底层的工作,心中却无数次回响“出名需趁早”。于是工作中在电脑上、手机里不时打开股票软件看看行情是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朋友圈里晒晒分时图配上“今天又涨停了!欧耶”是多么高端大气——正好为明天分期付款拿到的ipad出镜打下完美铺垫。如果碰巧(bu xing)你从事金融行业,比如银行柜员、私募基金操盘手、四大会计师,银行大堂的券商、保险的驻点经理、各种第三方理财公司的销售、财经网站的编辑、甚至金融街购物中心的总台客服,在走出公司大门、等电梯、挤地铁的时候,和同事、朋友交流一下“金叉向上突破,有大单流入,明早高开出货,两天获利10%”或是“有重组消息,即将停牌,已满仓杀入”会显得多么意气风发,指点沉浮。

  你绝不会因此发财致富。几年后你的证券账户里还是只有几千块钱,每天有赚有赔,总额不断缩水。

  你以为钱很好赚吗?

  你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吗?

  你以为自己已经专业精通、工作悠闲了?

  你以为证券帐户是支付宝、股市是你的工资卡吗?

  你睁眼看看自己所在的企业、行业效益每天能涨那么多吗?

  你以为金融机构赚的钱是哪来的?

  ——你就是在赌。

  其实炒股和朋友圈一样,本质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它们用断章取义、报喜不报忧的谎言来实现白日梦般的快感,消耗的是时间(炒股还消耗钱),除了毫无价值的虚荣和一些浮皮潦草的股票认识,最终剩不下别的什么。

  所以,“年轻人炒A股是有害的”这句话应该写在《大学生毕业指南》——与《大学生入学指南》里那句“大学生用信用卡是有害的”(据说你们现在还裸贷?!反了你们了!!)同样的位置——如果大学终于有了指南的话。

  02

  房事为大

  这时的你,只有年轻令人羡慕。你需要谈恋爱,想跳槽涨工资、惦记着出去玩,对世界和他人充满了荷尔蒙。你终于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虽然你的想法还那么幼稚,但对不起,当下的中国,年轻的你不得不立即面对一个影响你人生的重大投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是最大的):要不要买房。


  这和房价无关。

  这取决于你的人生观对房子的定义。如果在大都市“成家立业”是你的人生目标,而家就是一所属于你自己的房子,那么奉劝你尽早买房(一年内择时,逢低入手,不要想抄底那回事).

  别跟我说你买不起房。子曰:“吾生也有涯,北京也无涯”——顺着高速往外捋,到海边之前,就不信找不出一个你分期贷款买得起的地方。而且通常想成家立业的你,都是两个人,两个家庭,五六口子人并肩在战斗。

  所谓成年人,就是会独立做出理性的选择。所谓理性,就是牢牢抓住最重要的事。既然你选择了安家立业、安居乐业,那么这笔投资就是给你人生的航向下了个“锚”。

  不过你都负债了,也不用不着什么投资理财了,省下功夫专心事业、爱护家庭、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吧。

  买房的智商税相对其他投资不算“套路深”,也是重监管行业,你是刚需可选标的也不多,认真研究下可自学成才。

  有一个风险要关注:那就是目前看,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全世界数年来的货币宽松即将进入尾声。对屌丝的影响是,利率上浮预期下,贷款需考虑“等额本金”、“固定房贷”、“结构性固定利率”等还贷方式。

  纵然我说了这么多,你一定还是不甘心。年轻人总是有理想并对人生充满了完美而戏剧性的期望。你吃了股市的亏,长了见识,你总想:“现在房价比股票涨的猛,难道不会比股票跌得凶吗?”你看库存、研究租售比、观察新房开工面积,把日本“失去的十年”挂在嘴边。你上大学时没入党、马哲不及格,但现在张口闭口黑格尔的“历史总是惊人的重演”、笃信恩格斯的“存在的东西必然会消亡”。

  你万事俱备,只待房价暴跌,轻松捡一套房子。

  你全然忘了房子是你的刚需,是你人生目标的前提。我只问你,买了房,下跌你的损失你是不是可以承受?最差就是多花了钱而已;但买不起的后果你打算怎么平复掉?

  如果你的人生观是“吾心安处是吾家”,你还在探索感情、准备观走世界、期待体验美好,需要投资自己,那么你手里那点钱都花光了怕也不够,更不需要操心保值增值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在我看来没有伯仲高下之别。我也有朋友属于高级白领到金领,凭自己的本事在都市打拼出一片天下,住高级公寓,吃名厨料理,环游世界还单身,也活得有滋有味。但关键是鱼和熊掌连孟子都不可得兼,所以从“素人”开始,你就要在实践中探索(以前也要建立理论框架)、验证哪种人生是你真正想要的,在这个大前提下才谈得上现在的你是不是该买房!

  03

  不要借贷消费

  我国人均工资收入不高,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初级工作流动性大,现今又是宏观经济的“新常态”,而你的人生很长,才刚开始,不必赶着享受所有美好的一切。Iphone会有的,日料你迟早会吃到。五星级酒店七十年不会塌,非洲的野生动物明天死不绝…总之,你首先要学会在财务上“量度为出”。你现在没有积蓄、专业技能不强、社会上没有老友、同学和你一样年轻一样穷,你没有抗风险的能力,就不要轻易“寅吃卯粮”占高利贷的便宜,给它机会咬你一口。


  但也不要养成锱铢必较。如今的社会,省钱对扩大财富没有意义,无法给你带来质的飞跃,但有些消费和投资可以,任何的成长和提升都有代价,其中付钱的门槛最低。

  2、中产阶级

  概况:恭喜你,终于在都市站稳了脚跟,有了立锥之地,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收入略高于平均水平并开始稳定,有了社会角色、行业属性和身边的人际圈子。在房贷或投资自己之余,经常有一笔数额不大的资金躺在账户里。你没了浮躁但更加焦虑,事情总是很多钱经常不够。

  >>>>

  智商税:

  01

  不要炒A股(金融行业可例外)

  因为你没时间。

  股市风险依旧,你的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但如果是专业或者真爱,现在可以小“赌”怡情了。

  02

  配点保险

  从经济学讲,纸币是人类近一百年的伟大实践,是天使还是魔鬼,现在经济学家也是众说纷纭。目前看,纸质货币容易贬值,银行利息又跑不赢实际通胀。现在你钱又少,遇到生老病死很容易捉襟见肘,只有通过保险,帮你覆盖掉这种小概率但碰到就得掏钱的风险敞口。

  比如住院、意外、医疗、教育类的保险产品,金额满足基本即可;不推荐理财型保险,因为通常不如基金定投灵活、收益高。

  文本合同套路深,不妨先看人——保险中介要资深,口碑好。可以先要他整理的内容简版(留存)筛选合适的产品,挑出三五个意向产品,再逐个研究合同文本,尤其保险范围、条件和豁免。

  03

  定投指数基金

  推荐指数基金(ETF),采取定投方式。指数基金费率低(官网等线上购买还可能有折扣),业绩与基金管理人水平相关度低,减少了甄选管理人的麻烦,是巴菲特最为推荐的基金品种。

  我国A股总共约有十个左右的行业以上指数,按照交易所和规模划分,比如认为大盘股表现好,就买上证50ETF,;觉得行业龙头效益好,就买上证180;看好沪深两市,可以选沪深300;看好创新型企业的,不妨投资创业板指数。不知道选什么的还有中证500…

  利用股票帐户买卖上市交易的ETF基金也是方便快捷的投资渠道。

  定投不需要择时,类似定期储蓄,领存整取,带有强制性也是对财务习惯的培养。


  04

  不要相信一夜暴富

  打着各种金融投资理财旗号的骗子层出不穷,你只记住一点:在这个判断上要做到完全没有“想象力”——凭他和谁合影,哪个领导握手、哪位专家站台,在哪里打了广告一律不联想。只看货真价实的资质和凭证。

  05

  训练认机会的眼力

  也许,这时候的你,跳槽到了一家中小公司,或者参与了创业。老板可能会邀请你合伙入股,对这份久违了的重视和认可,以及未来一步登天的美好愿景你要保持冷静。你现在还不是行业内的专家,对趋势不能准确地把握,对企业不是不可或缺,创业路上更是千难万险。

  投资和实业最大的不同是,在经营中你要尽力抓住每一个机会,财富靠一次次的盈利积累;但在投资上你要确保本金的安全,才能有资格抓住那一次最好的机会,获得复利的超额回报。

  ——其实,不幸的是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止步于此,没办法,有赢家就必然有输家。如果你真的志在“治国平天下”,不妨做个两三代的计划。话不多讲,你现在已经不是“素人”,点到为止吧。

  3、高净值人士

  概况:你学历高、本领大,已经事业有成;你是人生的赢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精英。你在北上广深有房有车,住所位置优越,劳动附加值高,社会角色受人尊重。你自身努力,格局大眼光准确还运气好。

  而中产阶级的投资理财对你已经是轻车熟路,投资已在你的整体收入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

  智商税:

  01

  保险护体

  保险的条款通常比较复杂,但现在的你,应该加重家庭在健康、意外类保险上的金额,以预防由天灾人祸导致的家庭经济状况大幅下降。除了大陆,香港的同类保险也可以选择,

  具体利弊风险见前文《2017年的如何做投资?自己画一张图就全明白了》

  012

  A股不可炒

  有可能是你的爱好和事业,甚至本职工作。众所周知,金融和互联网行业是高净值人群的两块“高产田”。

  如果不是,你炒股也不是不可以,你毕竟没办法把你自己也赔进去,而现在你自己就是资本。我要提醒你的是:

  不要听消息。

  你一定亲耳听到过之后被证明确实连拉涨停板的股票;你也会遇到某个朋友,他的身份和消息渠道不同寻常——那又怎样?远的不说,最近人大商学院教授、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宋常被证监会处罚,正是由于其通过自己以前的学生获知上市公司重组的内幕消息,随即重金买入。但关键是,重组失败他最终还赔了!你觉得自己比教企业家的教授、公司的独董、财务专家更有信息优势?其实业内都知道,公司情况变化多端,股价变动的影响各种因素更是复杂多变,核心成员违规买股构成内幕交易;而你听到的不知倒了多少道手的信息,虽然不一定能判定是内幕交易,不至于让你被抓受罚,但让你获利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但投资的风险收益你要记清楚:50%的亏损是需要之后100%的盈利才能补回的,还是以宋教授为鉴吧。


  03

  配置阳光私募

  2007年以降,随着众多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奔私,私募行业迅速扩大;近两年私募基金的数量已达2万家,其中近一半是证券类私募(另一半基本为股权投资私募),远超沪深A股总股票数(不算新三板)。也就是说,选私募基金并不比选股票轻松。我的建议是:

  首先要是有基金业协会备案、有托管的“阳光私募”基金,这是前提。

  其次公司的成立时间、管理人背景和过往业绩,可做参考,但这些都是安全性和计算概率的依据。目前私募和公募的运作模式类似,也难得出现持续战胜市场的管理人。好买杨文斌的那句(公募)“基金业绩排名看三五年,前十都不相同且无规律”也可以套用在私募上。我国证券投资做空工具有限,基本都是做多为主,其实长期业绩整体看未见高于ETF,虽然排名头部的超额收益明显,但挑选极难。

  大家购买私募,基本上能接触到管理人的就是路演和投资报告会。这时基金经理的谈吐和风度就是构成你的直观印象。如今竞争激烈融资不易,除了标配靓丽业绩,颜值和逼格也成了基金能否顺利募集、公司做大的重要因素。但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而且你通常能接触到的基金发行时候,都是基金经理做了一波漂亮的操作之后,但很可能,接下来市场行情和风格就会转换。那么听基金经理讲话的思维方式和投资理念是否重要呢?我举个例子,2010年知名私募淡水泉和尚雅同时发一期产品,同样的平安信托在同一个西苑饭店先后安排了两场路演。淡水泉的赵军数学专业,嘉实公募背景,讲的是微观感想,轻松幽默。尚雅的石波法律硕士,华夏基金出身,条理清楚、西装笔挺,论符合对基金经理的想象,石总更胜一筹,而且尚雅当时是少有的双知名基金经理创始合伙人。截止现在,淡水泉的这支产品净值翻倍,从1到2.7;尚雅的第二年就踩了雷,如今净值基本就在0.7多。

  既然千里马少有难相,压中冠军全凭运气,那客户能做的就是尽量保证资金安全。

  我个人的标准是:

  只看正规金融机构(公募基金、券商、银行、保险)背景出身的资深私募管理人。虽然英雄不问出处,民间高手中不乏业绩优异、频出年度冠军;这些年看,负面新闻草根北京私募似乎多些(没有统计),但明星公募转投后出现客户投诉甚至违规的也不是没有。但从逻辑上讲,民间派出头不易,并有绝活且饥饿感强,但没有经过正规金融机构风控、合规的洗脑与规训,金融行业是重监管行业,很容易违规触线导致亏损。

  最后,私募基金由于相对公募的监管要求更灵活,很多新的基金类型出现得比较早,如专门做定增、打新、新三板和近年来越来越主流的对冲、量化、市场中性甚至量化对冲加CTA的“全天候型基金”,当然公募也随后跟进目前也基本品类齐全了。其中定增、打新、新三板的收益要看成本价和上市、禁售期过后的市场趋势如何。

  量化模型理论上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数学建模来找出具备成长因子的股票和配置对冲风险因子的股票,建模对市场的有效性是其风险,新产品要提防其模型的过度拟合。

  对冲乃至多策略、全天候基金,虽然理论上对冲了风险,使得回撤有限,多策略的长期超额收益有待验证。

  从逻辑上讲,我目前比较认可的人工智能在证券投资上优势是“高频交易”。

  近两年,管理期货型基金常以年化近翻倍、翻几倍的高收益拔得当年的私募基金状元(通常私募基金头名的业绩远高于公募头名),但期货市场波动大,是完全的对赌零和博弈,有人赚翻就有人爆仓。


  04

  短期固定收益只有信托、券商资管及理财产品

  券商的资管虽然不像信托那样有“刚性兑付”潜规则,但券商毕竟规模大收入多元,一旦出现违约后兜底的实力也比只靠渠道收入和新资金持续流入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强得多。但问题是从前些年信托面临打破“刚兑”且收益下降了很多后失去了性价比优势,对于高净值客户已是鸡肋。

  信托即使有“刚兑”护体,但“成人礼”也指日可待。现在买还是要看看标的内容:负债太高的地方政府、不景气的行业、实力不强的融资主体、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担保质押、过长的周期甚至过高的收益率,都是值得警惕的,虽然信托风险总体不大,百分之一的概率落到头上就是百分百。

  资管和理财产品通常无法穿透标的物,想获得较高收益就只能依赖品牌、规模和背书,以及自己控制好金额和周期了。

  05

  国内房产是“半杯水”

  房市是你现在绕不过的投资选项。最近新的限购政策又让楼市的走向莫衷一是。我最近是用以下逻辑判断:

  1、看供求

  基本面因素的土地供应上尤其看北上广深:北京新拍地块占全年总量60%,比去年高,似乎有增加的迹象,需持续观察。多地限购政策压抑了需求,短期上涨失去支撑。

  2、看货币

  外部因素是货币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美元加息,全球即将进入加息周期,利空楼市;但短期人民币不会明显收紧,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拉动了今年年初的经济回暖,是否“强弩之末”,尚待验证。

  3、北京边缘楼盘限购前火热,推盘价格尚在目标客户承受能力之内,是否极限也有待观察。

  4、需考虑房产投资出手周期长的特性。

  5、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龄化、房产税等因素的影响尚待研究。

  央行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42%的受访者认为房地产价格可以接受,23%的人未来三个月打算购房。那么房价还在路上。

  ——别的智商税要钱,房地产的智商税要命。


  06

  谨慎尝试股权

  互联网新贵的兴起让PE股权投资进入了公众视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下“上市”、“融资”、“ABC轮”是成功的“终南捷径”;光闪闪的风投资本及天使投资人成了贵圈的重要部分。但实际上,这些光环对投资成败的影响力至多是辅助和暂时的。即使在近十年的“黄金时代”,有人估算国内一流专业PE投资机构的总成功率也就在10%~15%。

  具体数字没有看到统计,但肯定不是百发百中。我国不比美国,企业融资上市的系统还比较落后,加上2015年的股市暴涨,创业板的估值偏高,传导到股权投资领域,投资标的大多价格不菲,混水摸鱼的自然不少,原发创新却不见许多;市场公认的“独角兽”几轮融资中股价翻得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要知道,获利永远来自于“低买高卖”。而无论如何,科技的发展、生活的改变需要时间,短期的泡沫一定要谨慎。具体到股权投资类项目,需要注意:

  1、费用和周期。股权投资类私募基金的管理费通常比证券类高,一般在3%以上,还有申购费等。周期一般最少是2+2年(2年投资2年退出),一般会约定管理人可根据情况延长2年,也就是有可能最多6年。

  随着上轮股市暴跌,上市公司股价的大幅回撤倒逼未上市企业的股价,审批趋严、排队众多、注册制的不确定性等导致现在PE类项目的募集困难,资本寒冬并未过去;最近的PE类产品多标配业绩或上市对赌和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回购条款,一般约定年化10%。但你要注意是不是还要扣管理费等费用?算下来年化收益6~7%,再加上不排除回购违约,这也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根本上,每个领域最终成为龙头的只能是一两个,风险投资不可能皆大欢喜。

  如果不是你熟悉的行业公司,只能信赖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和以往业绩,那你要明白,早期企业的发展、技术革新和产业格局比上市公司更难以预测,风口基本是碰到的,就像宝器和武林秘籍都是不期而遇,慧眼和运气同样重要;前十年的中国是抄英赶美的“黄金时代”,早在西半球见过了春天的天使们,赶过来赴“春天来了什么花都会开的”的盛宴。

  投资经验、财务技术、业内资源甚至包装能力并不能改变行业的本质和替代资深人士的直觉判断,何况专业机构总要有事做,项目来了难免倾向于看多。现在很多时候从业者都直呼“看不懂”、“没想到”。风投投出去就是“风”,吹得起来的不一定就是金沙也可能是头皮屑。行业有时会“疯”,但没有行业能一直“疯”下去。你要的是天上的猪,可不是地上的鸡毛。

  07

  学会大类资产配置

  理念就是那句广为流传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实践现在已经扩展到跨国、跨品类的投资组合与互动。如今人民币贬值预期,中美经济跌宕起伏,黑天鹅纷纷跳起天鹅湖,黄金和外汇必须进入配置视野,但黄金和外汇的走势逻辑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投资不能只盯着A股。

  其实相较我国多年的高增长,对于海外经历有限的高净值人士来说海外投资不久之前还是风险高、收益低的鸡肋,例如公募QD。但人民币突然开始贬值了,中国经济也不再“这边风景独好”。全球化的大趋势让跨国资产配置越来越不可抗拒,而对于有过海外生活经验,甚至熟悉海外金融市场的高净值人士来说,则是一次超越财富人群的机会,比如海外资本市场与房产,在我视野所及的海外投资的风险和建议请参考《2017年的如何做投资?自己画一张图就全明白了》。

  08

  投资移民谋定后动

  按说,绝大多数国内的高净值人士,就算是高知,出国生活发展(短期镀金不算),事业都起码下一个台阶。社会需求或专业技能上当地人更具优势,而你的财富有不足以只生活不生产。所以从自身讲,高净值人士并不适合移民。

  但如今,国内的环境问题危害健康和子女教育的军备竞赛却成了强迫社会精英“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黑手。

  对此,我想提示的风险是:移民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1、美国

  在香港、新加坡、澳新、英加投资移民门槛纷纷提高后,美国仍保持50万美金不变,算是性价比高的“业内良心”。更何况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很多高净值以上的留美子女可以通过投资移民更容易以绿卡身份在美国就业生活,是留住人才的双赢之举。但投资标的为对就业有拉动的经营项目,大多在政府划定的高失业率地区,经营难度可想而知。一旦项目失败则绿卡很难到手。2015年的消息是:从临时绿卡到申请永久绿卡(还不是获批,目前具体状况可在美国移民局网站上公开查到)的人数就减少了三分之二!美国的投资移民是典型的宽进严出!虽然美国SEC监管严格,恶性欺诈不多,但五年的周期,风险堪比类比天使投资了。而且,如果你无法在美国工作,你就要知道,首先从社会福利看,美国到现在也没有实质的全民医保,在发达国家属中等偏低,特朗普的上台也表明,其文化主流强调自由和个人奋斗,你所享受的福利和你的社会贡献直接相关。另外美国的先进教育水平主要体现在私立教育体系,从私立中学开始,每年的学杂费总额不低于20、30万人民币,且不分本地、外国一视同仁。那么从K12到大学四年,没个五六百万人民币是供不出来的,国外教育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其实并不比国内低,只是性价比高、潜规则少而已。

  剩下的就是蓝天白云、百国免签,作为日理万机的高净值人士,你平时能享受多少?

  2、加拿大、澳新

  华人遍布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人数在总人口中超过10%,已是当地第一大少数民族群体。加拿大环境好于美国,华人社区庞大,教育上以公立教育为主,大学免试入学,但除了找工作难不说,现在只开放各省投资移民,国家移民仍然关闭,你想找这份难也不容易!

  澳新尤其是澳大利亚,人文环境接近加拿大,气候更好。但澳新白人占人口超过90%,少数族裔平权力量薄弱,种族安全感不及北美。投资金额则是千万级别以上。

  3、欧洲

  英国投资门槛千万且不包含买房。经济低迷且有分裂危机。

  其他开放投资移民的国家如西班牙、塞浦路斯、希腊、马耳他等基本就是地中海的老少边穷且经济崩溃,还流程复杂。虽然资金门槛不高,约在50万欧元,且基本是投资国债、房产,还能全家移民,但须注意房产的持有成本、临时绿卡换永居的要求以及是否有语言考试等。这种纯消费,只适合某些换身份的刚需,相对而言,其中的匈牙利算是简单、性价比好的选择,如还有西班牙,教育医疗保障都不错,但经济破产的欧洲高福利还能维持多久也难说。

  4、香港、新加坡

  成本比英、加更高,环境不如英加澳,但离大陆近,来往方便,华人主体,文化同源、种族身份安全。

  从教育来讲,北上广深最让人头疼的还是高中以前,但恰恰这个时候,你无法让孩子单独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插播一句,聪明灵活的国人自然会想到一个“巧宗”:有了海外身份就可以读北上广的国际学校!但除了价格和国外平齐,据我了解,有的学校存在被国内社会成本扭曲、教育文化影响的“四不像”现象。

  4、财富自由群体

  概况:你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你们鱼跃龙门,已是人中龙凤。钱这辈子是花不完了,在你手里,它的繁殖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智商税:

  01

  做钱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华尔街说:“金钱永不眠”,但人不可以不睡觉。无论如何,不要让赚钱占据你的全部生活,也不要让为子女赚钱占据你的全部生活——虽然大多是心理状态上似是而非的借口。

  现在的你,更要清晰地记得什么是你的真正需要,而不是金钱的需要。

  现在的你,财富的体积一定比你人生的体积大得多,钱不眠不死,你却不能,所以有限的时间该怎么用,至关重要。

  如果这些财富不是你的能力所得的而是血缘继承,那么你要知道,“幼儿抱金行走于闹市”,危险莫过于此。金钱有“毒”,即使你能做个“守成之君”,也未必就是多好的人生。你比别人的起点高,但负重更大。尤其警惕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流着金色血的冷酷精明之人。

  02

  守银行的规矩

  银行本是安全的代名词,但无奈你已是有巨额存款甚至贷款在银行的大客户了。每次去你都能见到主任或行长,甚至他们也会登门拜访;你有比坐在大厅里的人更多的便利,但这时你要记住,在银行理财,只可期望正规的收益。虽然时有账户钱不翼而飞甚至票据被员工替换的恶性事件(农行),但细看,皆有违规操作在其中。银行的流程是这门古老行业在千锤百炼中积淀而成的铜墙铁壁,对手就是人心的险恶和人性的贪婪。在我国,鉴于早有法规明确了银行破产的赔付上限,建议你的存款可以分散到各家银行。各个银行借记卡组成的小扇子,你值得拥有!

  03

  专业理财机构不是利器

  银行有处金碧辉煌的所在只有你知道。你的银行卡是黑色,与众不同的烫金专属号。专门接待你的都是名校毕业、衣冠楚楚的校花校草,给你投资建议的都是牛逼闪闪的中英文混在的title…但是,专业机构把财理没了的事不是没有。从洪晃到中信泰富都曾让人对神秘的高端理财多了份诡异的恐惧感。各中情由众说纷纭,个案也好、阴谋也罢,从2007年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激烈的市场竞争、激进的业绩指标让专业机构也不得不火中取栗,金钱有海妖般迷人的歌声,吃人也极其残酷。

  记住“复利”财富增值的最大秘密,而安全是复利皮肤。

  04

  充分利用保险的功能

  比如避税、财富传承、海外配置。


  05

  触摸信托的本质

  欧美的财富家族使用信托处理继承人与企业运营、亲情与金钱的关系,历史证明在欧美法制体系下行之有效。但在我国司法架构下的实践有效性尚待观察。

  06

  做世界公民

  虽然目前我对海外市场的投资复杂性和风险性持保守态度,但方向上必须是积极的,因为这是唯一的去路,视而不见没用,闭目塞听没用,鸵鸟政策只会贻误时机。从最近各国货币政策的休戚相关即可看出,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正在从自外于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逐渐融入,这必将是一个合体的过程。你要学习和掌握世界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把投资视野定位于全球,让子女做世界的公民。

  “六国毕四海一”。从人类文明进程的逻辑看,社会的边界必然不断被生产力的扩大所拓展、禁锢的藩篱终将被打破。但对于人,这不是林尽水源的诗意邂逅,而是哥伦布登上新大陆的强势开启。随后必然是新旧的冲突、腐朽的陷落、落后的消亡和新秩序的崛起。从一千多年前的间于齐楚,到现如今的世界大同,人类的活动范围和使用资源、调配组织的能力有了几何级的增长,任何固步自封都会被未来抛弃。

  就是你,当你习惯了喝澳洲牛奶、开德国车、吃日本大米,用美国手机、看中文小说的日常,没有谁能强迫你去迁就质次价贵的东西,不管上面的标签贴的是天神、祖宗还是民族主义。

  如果你和你的家族不想从阶层的金字塔顶滑落下去,如果你想好风频借力,那只有新的力量才能送你上青云。

  有人说,特蕾莎·梅的上台给“世界公民”开出了“死亡证明”。但我敢说,总有一个幽灵在世界游荡——那是全球化的幽灵。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