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两会中房地产代表关注点在哪?

  综投网(m.zt5.com)3月28日讯

  2019年的两会,据统计,2019年全国两会的房地产界代表人数与去年基本一致,约31位。其中人大代表6位,全国政协委员25位。

  通过媒体公开报道,让我们了解下这届房地产界代表们的关注点都在哪里?

  建议全面取消预售资金监管过时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明

  全国政协委员,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明带来了“建议全面取消预售资金监管过时政策”的提案。今年经济形势比大家想像的要稳定。另外,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体化都是好战略,充满了经济活力。对于远洋集团的发展,李明表示,远洋集团在跟着经济形势发展,找准自己的发展路线。

  预计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控

  未来看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富力地产联席董事长兼总裁张力

  全国政协委员、富力地产联席董事长兼总裁张力3月3日在谈及今年房地产市场时预计,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控,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会表现好一点。

  发挥香港优势

  助力国家对抗贸易保护主义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禹州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

  如今贸易保护主义对香港及内地的经济影响显而易见,香港作为开放式小型经济体,在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香港应发挥出‘一国两制’的优势,发挥出作为国际联系人的网络,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发展战略,配合国家所需发展香港所长,长远而言,对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于香港转口港的角色,是共赢的发展。

  提案建议

  一、善用“一国两制”安排

  “一国两制”保持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保持了香港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对香港传统优势产业起到巩固作用。

  二、利用好香港的国际网络

  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是连接国际合作项目的枢纽城市,拥有法治、廉洁、自由的优势,在外资眼中,香港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最重要、最可靠的平台。

  三、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1、面对贸易摩擦、美联储加息、货币联汇压力等问题,加上英国脱欧等外在不明朗因素影响,内地及香港的出口与消费显著转弱。

  2、香港是世界公认的顶尖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全球各大商贸中心有便捷的联系外也拥有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制度,更有战略性地理位置。

  3、大湾区内有庞大的港口群、空港群,目前内地各自贸区、自贸港正在积极推进的贸易自由化,这与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功能的方向一致,未来进一步对接国家正在建设的福建、天津、上海、海南等自贸区或自贸港的合作,助力国家自由港建设。

  税务优惠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禹州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

  如今世界各国竞相减税,以较低税率和合适税务优惠,吸引外来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大湾区应打破繁复的报税、缴税安排,在‘一国两制’下设立更便利的合并计税方法,让游走于粤港澳3个独立税区、在‘三制’下工作和发展的人士,可以一次过完成缴税责任。表面上国家的税收可能减少,但有利吸纳港澳台各界精英,长远大湾区和国家的发展定大有帮助。

  提案建议

  一、减免港澳同胞个人所得税

  内地有关部门应考虑,将根据两地税法和安排成为内地税务居民的港澳同胞,对其与内地工作无关的境外所得,豁免缴纳内地的个人所得税。

  二、减半征收薪俸税

  对赴港工作的大湾区内地居民和赴大湾区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同样给予内地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的税务优惠,工资在每月人民币100,000元或以下的人士,其减半后的个人所得税实际税率,与香港的薪俸税税率大致相若。这种优惠是双向的,香港和大湾区内的居民同样受惠。

  三、落实大湾区‘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

  目前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自贸区均出台了‘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即按照内地个人所得税与香港薪俸税负差额给予补贴的做法,由当地政府对特定人才缴税给予补贴、退税的优惠。

  四、推出‘研发开支扣税’鼓励创新

  要让大湾区科技产业做得更强更大,为区内乃至国家经济增长带来更多新动力,有关方面应更积极向科技研发项目提供协助,推出‘研发开支扣税’,是最有效措施之一。

  五、推出‘创业税返还’鼓励创业

  粤港澳三地政府可考虑推出‘创业税返还’等创业税务优惠,可为大湾区吸引来自香港、澳门、台湾以至其他城市的创业者,发挥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大湾区产业升级的效果。

  下一步要继续整合辽宁港口资源

  提高港口组合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

  “结合大连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我们建议要在顶层设计做好规划。”李建红表示,“这个规划是十几年前的,这十几年来经济形势、社会环境变化比较大,希望有关方面能加强统筹,重新来修改东北亚航运中心规划,对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重新优化布局,提升大连在整个东北亚航运的竞争力,使得它在区域发展中增加优势。”

  李建红在会后进一步表示:“下一步要把辽宁其他几个港口也整合在一起,这解决了同质化建设、恶性化竞争的问题,整合后要按照产业分工、港口功能来重新定位,把内部竞争转向海外竞争,提高港口的组合优势。”

  同时,他提出,大连太平湾要通过改造转型升级,打造成为东北亚“新蛇口”,将“前港—中区—后城”的“蛇口”模式,不仅复制到海外,也要复制推广到国内其他合适的地区。

  为拆除城乡建筑立法

  让拆除建筑有法可依

  全国政协委员、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明

  朱鼎健认为,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仍存在一些建筑不应拆除或过早被拆除的现象。

  在世界建筑的平均寿命中,我国平均只有25~30年,而美国是74年,法国是102年,英国则有132年左右。除了建造技术因素,还在于这些国家针对建筑维护和建筑拆除有严格的法律限制。例如,英国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法规共有6份,其中专项法规就有3份;美国将可拆除建筑的条件在法律中明确定义,并规定需要拆除的建筑必须具备拆除许可证。

  提案建议

  一、针对城乡建筑的拆除管理出台专门的法规,建议将“建筑拆除管理”纳入立法范畴,出台《建筑拆除管理法》,依法系统地管理我国的城乡建筑拆除工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出台《当代城乡建筑保护法》,保护的概念不仅是针对老旧建筑,一些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建筑,特别是重大公共建筑从诞生之时就应该纳入保护管理体系,禁止随意拆改,让保护更见成效。

  二、建议从国家到各省市成立不同级别的建筑拆除管理职能部门,明确建筑拆除的管理主体和监管责任,并由这些部门负责编制建筑拆除规划、审批拆除申请许可、指导和监督拆除规划的实施和执行。同时建议制定严格的建筑拆除审批程序,给通过审批的建筑发放“建筑拆除许可证”。建一栋楼,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到建筑施工再到竣工验收,需要完成一系列严格的审批手续,拆除建筑也应该制定和执行同等严格的审批程序。

  三、建议成立当代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对当代城乡建筑进行综合评估,作为当代建筑拆除或保护的依据。委员会成员可集合来自城市规划、建筑、生态、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元领域的专家,负责编制当代建筑的拆除和保护规划,同时制定城市当代建筑保护名录,每5年更新一次。专家委员会还可以负责对提出拆除申请的建筑进行调研论证和听证,为行政审批出具意见,作为建筑拆除管理职能部门是否发放拆除许可的重要依据。

  除了建议为拆除城乡建筑立法,朱鼎健还带来了《升级星级酒店的评定标准,强化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采用多种模式推动旅游产业投资发展》两份提案,聚焦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补齐租房市场短板

  解决新市民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

  姚劲波建议,取消保障性住房的户籍要求,放宽申请限制。针对部分城市新市民保障性住房申请以户籍作为准入门槛的要求,建议打破户籍限制,将社保缴纳或个人所得税征收时长作为申请依据,使住房福利政策更全面惠及新市民群体。同时,放宽保障性住房在年龄、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限制,承租人年满18岁即可申请,全部月收入不足个税起征点的可以优先申请,以此满足新市民群体的合理住房需求。

  实施灵活的公积金存取政策,充分满足租房需求,“过去一年,全国大中城市房屋租金上涨明显。新市民由于其经济收入不高,依靠自身收入解决租住房问题难度增大,迫切需要公积金制度的保障来改善居住质量。”姚劲波表示。

  基于此,姚劲波建议,在大中型城市加强公积金的租房提取功能,使住房公积金适当向租房倾斜。特别是针对一些大中城市公积金每月提取额度远低于当地房租平均水平的情况,建议降低租房提取门槛,进一步灵活提高租房公积金的提取金额上限,使公积金制度在租房领域发挥更大效用。同时,简化公积金提取流程,如在办理过程中不再要求提交租房发票等材料,增加线上办理功能。

  易居企业集团

  克而瑞

  易居企业集团(2048.HK),中国创新的、基于大数据的房地产交易服务商。旗下含克而瑞、易居营销、易居房友等特色业务,全面覆盖从大数据应用服务、新房营销代理到房地产经纪服务平台,实现了房产交易服务链全覆盖,服务绝大部分的百强企业。

  克而瑞,成立于2006年,行业领先的中国房地产大数据应用服务商,现信息覆盖387个城市。依托强大的专业研究力量和咨询顾问团队,克而瑞服务于TOP100强中90%的房地产企业,并为政府、企业和购房者提供房地产线上线下信息服务的全面解决方案。

  经过十余年淬炼,克而瑞从行业数据到客户数据,实现了房地产大数据闭环。依托大数据和大研究两大核心平台,克而瑞的服务业务覆盖一手住宅、二手租赁、资产管理、建筑建材、证券研究、物业管理研究等。创新研发产品CRIC系统、投资决策系统、数据营销系统、场景化大屏、CAIC中国房地产资管信息服务平台等,为大量房企提供了决策依据。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