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股市行情回顾 2010年股市大事件

  与2009年相比较,2010年A股市场更加充满忐忑和悲情。

  2010年让投资者心中经常不安。上半年满怀期望的热情被约30%的跌幅无情浇灭;下半年虽出现反弹,但是终究在年末难以抵制通胀压力和加息预期的双重考验,最终以17%的跌幅收官,位居全球股票市场跌幅前列。

  这样跌宕起伏的市场,无论对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是一种历练,考验谁在震 荡市中能笑到最后。

  虽然市场让大部分投资者的心情难以放松,但有少部分投资者却很高兴,他们就是在创业板上市那些公司的原始股东,随着公司的上市,不少人一夜之间称为了亿万富翁,让他们更加激动的是解禁期的到来,卖出手中持有的原始股,兑现了自己的梦想。

  尽管市场在全球涨幅位居倒数,但是并没有阻碍上市公司大肆融资,2010年A股融资总额约1万亿,其中IPO、增发以及配股融资分别为5000亿元、3500亿元和1440亿元,是前两年融资之和。这不仅要归功于火热的创业板上市,也归功于国内银行业的融资,不仅有全球称王的农行IPO,而且其余14家银行均进行了再融资。

  资本市场的建设去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上半年推出,做空机制正式形成,但目前对于稳定A股市场效果甚微。

  A股宽幅震荡 居全球跌幅前列

  2010年年初3200点,年中2300点,10月份再度越过3100点,年末2700点附近收官,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大震荡市,全年震幅高达43%,年终黯淡收官,全年跌幅高达17%,位居全球股市跌幅前列。

  这样的行情并不是投资者们神经质,而是国内外的经济环境让投资心理忐忑不安,使股市上窜下跳。

  回想年初,2009年A股市场陆续上涨,曾一度让投资者对2010年A股前景充满期待。然而,现实却给了投资者当头一棒。

  2010年春节前夕,送给投资者的不是新年红包,而是全年市场的一次警示,1月20日开始了2010年第一波震荡。

  直到2月3日才企稳,对下跌技术形态进行修复,重新返回3100点,但上攻3200点明显乏力。

  第二轮下跌是在股指期货推出之日。此时,房地产贷款政策频出,投资者的心理处在崩溃边沿。以房地产为首的蓝筹板块轮番下跌,4月份房地产开发板块下跌了20%,5月份证券板块下跌了24%,6月份采掘板块下跌了19%。

  步入7月份,在股指创下此轮调整的新低之后,以空方主导地位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一波中级反弹行情就此拉开。

  最先引导行情的是包装印刷、铁路运输和信托板块,7月份分别上涨了22%、19%和18%;第一轮反弹维持了一个月,从8月开始进入盘整状态,但是信托、保险板块继续维持上攻态势。

  第二轮反弹行情是在9月底10月初展开,随着全球宽松的量化货币政策推出以及资源价格的上涨,上证指数从2600点直奔3100点,煤炭板块、有色金属板块引领本轮行情。

  在通胀压力和加息预期下,11月12日,市场再度进入回调,截至12月29日,跌幅高达12%。

  2010年全球经济整体开始复苏,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出现恢复性的上涨,俄罗斯RTS指数、韩国综合指数涨幅均超过了20%,德国、美国、英国、印度等股票市场的涨幅均超过了10%,而中国的A股市场却是个例外,上证指数不涨反跌,截至年末下跌了17%。

  A股市场的下跌,并不是国内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截至12月27日,公布2010年业绩预告的758家上市公司中有607家“预喜”,占已公布业绩预告上市公司的80%。在2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26家业绩保持稳定增长,7家创业板公司预增100%。

  按照预告净利润最大变动幅度计算,有5家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幅超过10倍,144家增幅在100%以上,预计同比增幅达到或超过30%的上市公司更有469家。

  A股融资总额超过前两年之和

  2010年A股融资总额达到10568.6亿元(含IPO、再融资等),而2009年、2008年募集资金总额分别为5115.48亿元、3516.68亿元,2010年的融资额超过了前两年之和。

  2010年的IPO市场无疑是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盛宴。随着IPO迅速增多,大大提升了IPO市盈率和发行价格。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2010年中小板、创业板IPO平均发行市盈率分别是48.08倍、62.09倍。在此基础上,2010年的首发市盈率也创出新高,为59.18倍,2009年、2008年则分别是53.33倍和26.75倍。

  2010年上市公司再融资同样“狮子大开口”。

  全年完成增发公司共计154家,募集金额3541.44亿元,均高于2009年的134家和2956.55亿元。配股重新成为再融资主流方式,全年配股公司18家,为前两年的总和;配股募资高达1420.02亿元,是2009年的14倍。

  债券融资的短板正在改善,2010年上市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全年有235家公司参与发行企业债券,发行总规模4815.55亿元;8家公司发行可转债,发行规模717.3亿元,仅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就发行了650亿元,成为可转债发行主力军。

  在2010年证券市场破万亿的融资额中,银行业是当之无愧的“大户”。

  2010年除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先后上市外,其余14家已上市银行年内也至少完成了一次再融资。

  2010年上市银行募集资金总额3413.29亿元,其中,农业银行、光大银行IPO募集资金902.29亿元,14家已上市银行通过增发、配股再募集资金1861亿元,可转债募集资金650亿元。如果仅计算直接融资的2763亿元,2010年银行业融资额占A股市场融资额的28%,接近三成。

  巨大的融资为券商带来了盛宴,只是在券商之中依然苦乐不均。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2010年以来58家券商合计获得IPO承销保荐费158.33亿元,同比大增198%;平安、国信、华泰联合、广发、招商承销公司数量位居前五。由于背靠中小板和创业板,一些中小券商在承销市场的份额显著提升。

  创业板的造富神话

  在2010年主板市场起起落落之际,创业板“风景独好”。虽然成立仅有一年,就在这一年之中,创造了众多的亿万富翁。

  创业板启动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在此期间,创业板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已挂牌公司达153家之多,很多创业板公司的创始投资人实现了“资产一夜暴增”。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150位创业板公司的创始人股东直接持有股份,总市值以当前的收盘价计算,超过1500亿元,占创业板总市值的20%以上。不难测算,亿万富豪超过150位。

  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乐普医疗的发起人之一、第四大股东蒲忠杰,个人账面资产高达38亿元,还有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个人账面价值高达48亿元等。

  富豪榜的头把交椅随着股市的波动和新公司上市不断变换。随着碧水源的火爆上市,该公司发起人文剑平以近50亿元的资产排在创业板富豪榜榜首。后来取而代之的是创业板新贵向日葵的创始人吴建龙,个人资产高达6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创业板上市公司控制人所持市值超过10亿元的有39人,超过20亿元的有13人,而持股市值达1亿元以上的有150人。

  这些人持有的股票一旦卖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这样的卖出机会在创业版成立一周年开始出现。

  2010年10月30日,创业板成立一周年了。随着这个日子的到来,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压力来临的日子,对整个创业板市场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而对于一些股东来说却是财富实现的日子,大批的亿万富翁的梦想从此可以兑现。

  达到解禁条件最快的是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7家公司,解禁市值高达319.27亿元,为这27家公司流通市值的两倍。

  随着解禁期的到来,大批的创业股东开始解禁,11月份,掀起了创业板的高管解禁潮,这是高管的亿万富翁圆梦的最后一步。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首批解禁的27家创业板公司中,仅11月,有14家、共40名高管减持,套现总额接近5.6亿元,华谊兄弟高管减持最多。

  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推出

  2010年资本市场完成了两个重要的交易系统建设,一是融资融券的推出,另一个是股指期货的推出,这两项推出,标志A股市场的做空机制正式形成,但是两者对市场稳定的作用与想象的相差较大。

  “融资融券”,是指投资者向具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本所上市证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

  早在2006年,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为起点,历经近4年时间,有关融资融券的试点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一个接着一个,至2010年3月3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开始接受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申报,融资融券正式开闸。这意味着在法律框架下,A股开始进入信用交易时代。

  股指期货是以某种股票指数为基础资产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买卖双方交易的是一定时期后的股票指数价格水平。在合约到期后,股指期货通过现金结算差价的方式来进行交割。

  早在2004年11月,上证所就已着手开发股指期货;2005年4月8日,作为股指期货交易标的的沪深300指数正式发布;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CFFEX)在上海挂牌成立。随即,符合条件的各券商营业部开始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仿真交易活动。

  历经多年探讨摸索的股指期货,在 2010年4月正式推出。然而,被寄望为股市的稳定器的股指期货,在推出后不仅没能起到平滑市场波动的作用。相反,股指在市场出现下跌的时候起到了“帮凶”的作用,让A股“雪上加霜”。

  如从4月16日推出股指期货到7月1日,正是全年股指下跌最为惨烈的时候,两个半月的时间跌幅竟高达25%。

  此外,自股指期货上市以来,市场明显跌多涨少,且如果有机构拉高股价,其他机构可以融券卖空,从保证金角度来看,做空期指也比做多更轻松。

  理论上,股指期货提供的双向交易机制,能有效修正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和股指偏差,并实现风险的转移,作为配置和化解风险的市场,它将成为资本市场的“均衡力量”;而事实上,让其发挥此“功效”,还有待时日。

  细数 2010 年以来的历年春季躁动行情

  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是指股价变化与特定的日期发生了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特定的日期内出现了规律性或者较大概率的高回报或者低回报。

  最著名的“日历效应”是美国股市早期出现的“一月效应”,即美国股票市场在一月份的平均收益率比其他月份的平均收益率要高,且在统计上显著。而“春季躁动”是一种特殊的日历效应,指的是股票市场一般在 1 月至 3 月会有较大概率的阶段性上涨行情。

  “春季躁动”行情一般发生在 2 月

  回顾历史数据,A 股市场上的“春季躁动”行情一般发生在 2 月,而且即使从全年来看,2 月的上涨概率也是最高的。自 2000 年至 2018 年,上证综指 2 月份上涨概率达到 77.8%,远高于其他月份,各年度二月份涨幅方差相比其他月份也是最低。上涨概率其次高的就是 11 月,从 2000 年至 2017 年上证综指在 11 月上涨的概率有 67%。

  上证综指在 2 月上涨的概率是最高的:

  从事件驱动的角度来看,每年 3 月份有“两会”,同时,前一年 12 月会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对本年度的政策有着方向性的影响,政策题材炒作是春季躁动的直接推动力。

  细数 2010 年以来的历年春季躁动行情

  回顾 2010 年以来的春季行情,春季躁动现象出现的概率还是较大的。一般来讲一季度前三个月当中至少有一个单月是上涨的,而 2 月的上涨概率最大。从春季行情的催化剂来看,主要有几类:

  一是充裕的流动性

  二是经济数据的空白使得市场预期较为分散,经济上行的逻辑尚未证伪

  三是中央经济会议和两会的政策期待

  细数 2010 年以来的历年春季躁动行情:


  从历史数据来看,春季躁动行情一般发生在 2 月,春季躁动受到市场关注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其上涨概率较大,结构性行情比较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春季行情是全年行情的晴雨表,从统计规律的角度对全年的股票走势给予一定的判断参考。回顾 2010 年以来的春季行情,春季躁动现象出现的概率还是较大的。

标签:股市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