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涨92%!“锡牛”来了 沪锡主力合约价格创近两年新高

    “金牛”“铜牛”之后,“锡牛”来了!
  4月22日,锡内外盘均创下近两年新高。事实上,近日该品种涨幅均居于有色板块前列,不少业内人士感叹“锡牛”已归来。
  记者了解到,高价背后,产业链上中游“体感”各异。锡矿资源龙头将在此上行周期中受益,而产业链中游或已承受高价压力,市场流通性有所减弱。
  沪锡主力合约价格创近两年新高
  4月22日,沪锡主力合约在有色板块涨幅居前。不仅沪锡“强势”,外盘锡价也创近两年新高。
  22日盘中,沪锡主力合约站上286690元/吨的高位,涨幅一度触及7.26%,创2022年5月以来的新高。现货方面,4月22日上海地区锡锭价格为281250元/吨,同样达到2022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和22日盘中最高价相比,自2022年11月4日创下两年来最低价148870元/吨以来,沪锡主力合约已上涨92.58%,较2024年1月2日收盘价上涨36.3%。
  在国际市场上,伦锡主力合约也于4月22日创下近两年以来的新高36050美元/吨。上海钢联锡分析师郭砺成表示,缅甸佤邦复产消息迟迟未发,印尼出口恢复进程较为缓慢等因素都导致了锡价的逐步抬升。
  和22日盘中最高价相比,自2022年10月31日创下近两年来最低价17350美元/吨以来,伦锡主力连续已上涨107.78%
  而和2024年年初收盘价相比,伦锡主力连续则已上涨43.28%。
  在他看来,当前国内锡价已经略微偏离基本面。沪锡持仓量已由一个月前的约5万手增至约10万手,热度逐步提高。
  截至发稿,夜盘沪锡主力合约价格有所回调。
  供应干扰因素受到重点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印尼锡矿开采审批延迟、佤邦曼相矿区复产时间不明等因素对锡供给端构成干扰,而下游汽车电子、光伏消费方面或仍有需求增量。
  2024年年初,印尼矿业部的审批程序发生变动,导致铜、镍、锡矿的开采审批遭遇延迟,进而使得精炼锡的出口量大幅减少。鉴于印尼是全球精炼锡的重要输出国,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5以上,并且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因此这一变化对全球锡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4月15日发布的信息显示,锡的供应问题仍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1至2月,国内锡市处于消费淡季且库存水平较高,所受影响相对有限。即便如此,数据显示我国从印尼进口的锡锭量明显减少。2023年12月,中国从印尼进口的锡锭量为3034吨;2024年1月份,中国从印尼进口的锡锭量为2104吨;2月份,该数据锐减至105吨。
  协会发文称,海外市场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自2024年年初以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锡锭持续去库存化,4月3日已下降至4435吨,与2023年12月底约8000吨的库存量相比降幅较大。
  有券商分析认为,本轮锡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全球宏观预期增强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在再通胀交易情绪浓厚的情况下,兼具工业属性和金融属性的有色金属板块受到市场青睐。此外,锡供应端有收紧预期,下游有需求增量的基本面配合了锡价的走强。
  2024年锡的终端需求有何看点?华锡有色表示,消费电子、半导体产业的复苏或对下游消费有刺激作用。郭砺成认为,今年汽车电子和光伏消费方面有需求增量。
  协会表示,展望中期,仍应重点关注锡的供应端,印尼锡锭的出口量恢复事宜将直接影响全球锡市场的供应格局。缅甸佤邦地区采矿活动的恢复情况,以及国内锡矿进口量的变化,都是影响锡价的重要因素。
  近几个月来,佤邦出口至我国的锡矿主要是存量原矿。一旦原矿库存耗尽而采矿活动仍未能正常恢复,将进一步影响我国的锡矿供应格局,从而可能导致锡价继续上行。相反,若供应端的干扰逐步解除,而需求无法持续回暖,则国内较高的库存水平将成为压制价格的重要因素。
  产业链上中游“体感”各异
  锡有“工业味精”之称,在终端产品中用量不大但不可或缺。记者采访获悉,锡矿资源龙头将在此上行周期中受益,而产业链中游或承受高价压力,市场流通性减弱。
  记者从锡业股份获悉,锡价上涨对上游矿端企业的产品价格、公司业绩或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记者又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华锡有色,公司表示在生产经营正常的情况下,锡价上涨会对公司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郭砺成表示,目前锡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已受到锡价高企的压力。锡价上涨后,企业的资金使用量明显增多。以281250元/吨的锡锭市场价格为例,某小型焊料企业1天若需采购10吨精锡,货值约为281.25万元;相较于2月215000元/吨的市场价,企业成本已增加66.25万元。随着锡价上涨,交给交易所的保证金比例往往也会增加,企业无形的资金使用成本有明显增长。
  郭砺成认为,由于锡价变化快、货值高,导致市场订单执行难度上升,市场流通性减弱。尤其是下游锡加工企业与终端(如电子厂)的订单执行速度放缓,前期订单价低时卖方执行效率低,后期订单价高时买方执行放缓或延后,导致市场流通性大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增长,违约概率升高。
  “由于市场流动性减弱,产业链上企业库存将陆续积累,导致更多的企业资金积压在流通环节,同样使得风险增加。现货端销售不畅,拥有交割资质企业只能选择交仓,大量库存堆积,破坏现货市场的平稳运行态势。”郭砺成表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