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家一年净亏75亿日元 关店150家吉野家做错了什么?

  日本快餐连锁品牌吉野近日发布了2020年财报。

吉野家一年净亏75亿日元

  财报显示,吉野家2020财年业绩净亏损高达75亿日元。受疫情影响营业额大幅下降,为削减成本,2020年全球范围内已关闭150家店铺。

  目前,吉野家全球有超过1000家海外门店,其中中国门店占6成以上。

  疫情冲击,日本百年餐饮品牌也撑不住了?

  资料显示,成立于1899年的吉野家在全球约有3300家店,2020年8月,吉野家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关闭150家店,消息中称计划关闭的门店中也涉及到中国市场,该消息引起了业内及消费者的关注。

  在中国市场,吉野家由总部位于香港的合兴集团和日本吉野家总部经营。

  4月15日,合兴集团表示运营的吉野家门店未受影响,同时表示计划今年新增40家门店。

  根据合兴集团数据显示,2012年吉野家店均营收为600万,2019年店均营收下降到481万元。

  门店平均回报率下降四分之一,单店收益大不如从前。

  在国内市场优势不明显

  吉野家能在日本屹立百年不倒,除了味道独特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便宜。

  但进入中国市场后,吉野家却陷入尴尬境地,味道和价格的优势都不明显。

  在国内市场,消费者对吉野家的普遍评价是贵且难吃,性价比不高。

  对于日本消费者来说,吉野家是平价象征,但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吉野家算不上便宜。

  外卖兴起之后,消费者的选择增多,进一步压缩了吉野家的生存空间。

  从净利润看,2019年合兴集团和日本吉野家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和0.44亿元。

  暴跌500%,关店150家

  日本连锁餐厅吉野家的母公司吉野家控股前段时间正式官宣,将在2021年2月之前关闭全球150家门店,其中包含日本门店100家。

  此外负责人还表示,目前吉野家在全球共有约3300多家门店,其中海外共有1000多家门店,而中国就占到其六成以上。此次计划关闭的海外门店中也将涉及到中国市场。

  吉野家在中国有两个运营主体,分别是日本吉野家和香港上市公司合兴集团。合兴集团凭借与日本吉野家签署的长期特许协议,在中国北方运营吉野家。疫情期间,无论是吉野家直营店还是特许经营店,都受到了巨大冲击。

  合兴集团的盈利预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7000万元,相比2019年同期盈利5700万元,同比下滑了222.81%。

  合兴集团执行董事洪明基还在直播中表示,员工从开业到现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闲过,说罢还无奈一笑。

  直营店的业绩更是惨不忍睹。日本吉野家公告显示,2020年3月1日到5月31日,其销售额为396.8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亿元),同比减少24.85%,归母净利润亏损40.8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同比减少472.56%。

  当然,吉野家把其败退原因归咎于新冠疫情。不过病毒表示,这个锅我可不背。因为吉野家的衰退之势,早在前几年就已不断凸显。

  合兴集团的数据显示,2012年,吉野家店均营收为600万人民币,而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81万元。门店平均回报率也下降了四分之一,单店收益已大不如从前。

  关店!暴跌!我们不禁要问了,吉野家究竟做错了什么?

  一家店铺年销售1亿日元,就靠六个字!

  其实最初的吉野家,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路边摊”。

  1899年,吉野家的创始人松田,在一个破旧的鱼市里,借钱租了个不起眼的小门店,开了一家牛丼(jǐng)店。

  起初,它不过是一个只能坐下10个人,面积不足30平的小屋。平日里来店光顾的客人,也大都为鱼市里的苦力,辛苦一天之后来这里吃一顿便宜的饱饭。

  后来吉野家为了从“路边摊”升级为“大众品牌”,于是讲了一个十分充满历史感的故事,来包装一下自己。

  吉野家什么叫“吉野”?这是因为日本12世纪,将军源义经和爱妾路过吉野山避难时,把烹饪牛肉的技巧教给了当地居民,成就了一种地方美味。

  虽然包装了历史感,但吉野家仍然延续了其低价、大众的策略与形象,以牛肉饭为主打单品,靠量取胜。

  为了卖出更多份牛肉饭,吉野家去掉了原有的魔芋丝、大葱、竹笋、豆腐等食材,只保留了牛肉和具有甜味的洋葱,让制作效率大大提高。

  为了提高翻台率,让更多的消费者用餐,吉野家门店设计也十分“有心机”,比如座位非常拥挤,最忙的时候顾客甚至站着吃饭。吉野家成功实现了平均每隔六七分钟翻台一次,但这样的设计也让不少追求用餐体验的女顾客感到不适。

  甚至有人说,在牛肉饭上浇肉汁也是吉野家为了追求翻台率的一种手段,就是为了让白饭变得松软,吃的时候只能用筷子大口扒进嘴里。这样粗俗的吃法,更会“劝退”一部分细嚼慢咽的食客。

  而在供给端,吉野家为了提升做饭的速度,对员工的要求更是到了“精确到秒”的程度。他们要求必须在顾客点餐的30秒内完成上菜,且要同时完成收拾餐具和清理餐桌的工作。后厨则要在1个小时内清洗200个碗,操作员则是要做10-15秒内连续做好15碗饭,真真是严苛到变态。

  所以总的来看,吉野家成功的秘诀,无非是“便宜、快捷、美味”,但与其说是美味,不如说是味道固定,“一招鲜吃遍天”。简单六个字,就让吉野家实现了1家店铺1天平均卖出1000份牛肉饭,年销售额1亿日元的业绩。

  在日本,吉野家更是圈到了一大批死忠粉。2003年因为疯牛病爆发他们不得不下架牛肉饭,当进口牛终于解禁,一位妈妈给吉野家捐了200万日元的现金,希望吉野家再次上架自家去世的儿子最爱吃的牛肉饭。

  “屌丝品牌”的花式作死

  只凭六个字就让吉野家成功崛起,但也正因此,让他收获了“男人的快餐店”这一名号,带着点粗鄙的味道。

  “全身优衣库,三餐吉野家。”这是日本国民群众对吉野家的常规调侃。如果你走进日本的吉野家,那么你会发现,里面就餐的不是穷学生,就是上班族大叔。

  如果一个女生单独去吉野家吃饭,那么就会被人用鄙夷的目光,发出“你疯了”的质疑,然后就会认定:你是一个女屌丝。

  吉野家说好听点,是“男人的快餐店”;但说实在点,就是“屌丝品牌”。然而这样的“屌丝”,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中产阶级的小资品牌。

  在中国,吉野家招牌小碗牛肉饭是人民币23元每份,这样女生都吃不饱的一餐价格足以买十几个包子,几顿都够吃了。

  但吉野家也振振有词,我们的定价是按照日本的来的。比如,同样的一碗饭,在日本不含消费税价格为332日元,折合人民币为22元。但是大家可别忘了,日本经济比中国要发达,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倍左右。

  所以其实吉野家在中国的走红,就是因为时人对“洋品牌”的推崇与追捧。一旦光环褪去,人们的消费态度自然就会回归理性。

  而且,相比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洋品牌”,吉野家却显得非常不思进取,拿着中国人的钱,却丝毫没有为中国消费者考虑,没有多元化、本土化的创新,产品类型极其单一。

  提起吉野家,你除了会想到牛肉饭,还会想到什么呢?其实吉野家的确推出过多款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在菜单上只短暂停留就被砍掉了,要么就是消费者不喜欢,要么就是不如牛肉饭好赚钱。

  想想看,如果卖牛肉盖饭效益最大,开发新品费时、费力、费钱,还未必卖得好,何必费这个力气呢?

  此外,吉野家还把美食当成了一众冷冰冰的赚钱机器,光想着怎么通过标准化的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却罔顾了产品本质——食物的口味。

  为了保证品质稳定、出品批量化,吉野家把所有门店所需酱汁都挪到中央厨房统一调汁配送。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延长酱汁保质期,吉野家还引入了将酱汁做成粉末的干粉化技术。此后,每家吉野家门店只需要把酱料干粉兑水即可使用。

  这么一来,吉野家的确降低了不少成本,但是牛肉饭的口味却每况愈下。

  更麻烦的是,吉野家失去了餐饮行业最本质的敬畏之心——作为一家全球巨头,居然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不顾了。

  2012年,央视报道了山东六合速成鸡事件,风靡中国的洋快餐品牌纷纷上榜,吉野家就是其中之一。

  速成鸡事件还没过去多久,2013年的315,吉野家又被揭出严重的卫生问题。

  当时,《京华时报》的记者以应聘为由,暗访了吉野家北京银座店和崇外店,结果发现两家店的后厨都存在员工操作不规范,和严重的卫生隐患问题。

  垃圾桶都是无盖敞开,刚一进去就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洗涤池里的水,早已变成了棕黑色。工作人员表示:“只有领导来检查时,才用一下消毒池和漂洗池。”

  这样的卫生,这样的产品,居然还好意思收这么高的价格?被消费者所厌弃,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竞争对手重重包围

  在内,吉野家自己不思进取、花式作死;在外,大批竞争对手强势崛起,让吉野家陷入了重围之中。

  首先是吉野家的老对手,食其家也杀入了中国市场,大举攻城略地,目前已经把店开到了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广东等多个地区。

  同样一份牛肉饭,食其家的份量比吉野家大,价格还便宜。相比吉野家小碗牛肉饭23元、大碗30元的价格,食其家呢,小碗只要15元,中碗18元,大碗23元。此外,食其家还在不断地谋新求变,隔段时间就更新菜单,让你试试新品。

  顾客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些大家都看在眼里。

  更致命的打击则来自于外卖,这个富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式创新,更是杀的吉野家片甲不留。吉野家最忠诚的用户,就是那些城市白领,他们为了节省午饭时间,多会选择在公司楼下的快餐店解决。

  不过外卖的出现彻底动摇了这部分群体的信念。相比又贵又不好吃又单一的吉野家,在外卖平台上,我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选择到大江南北、美味健康的各色菜品,且能够直接送到家门口。无论从价格、口味,还是营养性、便捷度等各个方面,吉野家都失去了胜算。

  总而言之,无论是吉野家,还是苹果、无印良品,这些国外巨头在中国都正在经历节节败退。

  他们的故事再次为各个国际大牌敲响了警钟,只想着从中国市场上捞钱,却不能根据中国消费者喜好持续进行本土创新、品质精进,早晚会被消费者所淘汰。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