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做全员核酸检测吗 在上海为什么不需要全员核酸检测

  新冠肺炎已经在全球传播了两年多来了,国内多地区也是多次出现了新冠肺炎本土病例,许多城市一旦出现了疫情以后都会启动全员核酸,但是上海历次疫情中从未全员核酸检测,怎么做到的?

上海要做全员核酸检测吗

  精准防控,并且除了精准防控,上海的疫情防控也是有温度的。在流调中率先隐去了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敏感信息,注重隐私保护。

  什么是精准防控?

  那么,备受推崇的上海精准防控精髓到底在哪儿?

  其实上海的经验是,实现科学防疫,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快速发现、快速定位。在2020年11月和2021年年初的两次疫情中,上海均没有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取而代之的是,在发现疫情后,根据摸排传播链上的关键节点,迅速锁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进行精准的防控和隔离。

  总结上海应对措施的三个特点。“第一,主动发现。第二,快速处置。张文宏医生讲的,你快速,我快速,我们做到了。这一波疫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启动预案,迅速锁定场所、锁定病例、锁定识别对象。第三,精准有序,我们科学确定密接者、密接者的密接者以及其他一般接触人员。这三个层次,分别落实了闭环管理措施,没有简单化,而是精细化,同时也没有扩大化。到目前(1月27日)为止,这三个层次,一共安排核酸检测累计筛查4.1万多人,并没有搞全员筛查”。

  正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所说,上海疫情防控追求的精准防控,就是要让市民感觉到常态化的防控氛围,扰民最少,社会成本最低,对社会的影响最小。例如,流调密接时,精准使用大数据,判别感染者轨迹中潜在风险人群,精准做到“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曾指出,疫情发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是“黄金24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将同步做好流调、隔离管控、核酸筛查以及新闻发布4项工作,做到“事不过夜”。

  快速高效的流调能力为上海精准防控提供了保障,确保相应的防疫标准化工作能随即展开。在流调方面,上海始终强调三点。

  第一点是“快”。针对流调多久能完成,核酸检测能力如何,用“2+4+24”来总结上海的应急处置原则。即疫情发生后,流调队员2小时以内到达现场,4小时完成核心的流调信息调查,24小时查清病例所有的工作场所、居住场所、行动轨迹以及家庭成员、相关人员的情况。

  这需要有庞大、专业、规范化的流调人才。建设流调队伍是夯实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上海目前常备的流调队员已有3000多人,均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素质。

  第二是细致。任务分工要细、调查的内容要比较细、进展的汇总要细、溯源的分析要细和管控措施一定要细。

  第三则是协同。在流调过程中,疾控部门与公安、通信、民政、大数据中心以及交通部门等单位合作,通过数据的捕捉与追踪提升流调质量。

  面对新冠病毒,光有速度还不够,必须与“准”相结合,这要求疾控人员所有的工作都必须细致深入,确保在“快”的基础上,准确找出密接者,从而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针对病例、密接、次密接,即刻开展转运、集中隔离、核酸采样检测工作。而对于密接、次密接以外的风险人员将进行现场评估,努力做到居民楼“一楼一策”,管控区域“一个区域一策”。

  当然要实现这种精准管理的前提,除了要有一套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还要让专业人员充分参与及决策。

  “上海市领导一直强调,一个专家抵上千军万马,要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也正是因为尊重专业性,上海一直在探索精准防控之路,希望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应,尽可能少地影响市民生活和经济发展,让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感到安全和踏实。”吴凡曾公开指出。

  总之,作为一个拥有近2500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大都市,上海虽然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雄厚的财力物力,但在防疫面前却没有层层加码,而是在不断做减法,这背后就是以精准防控作为重要支撑。

  从上海的成功实践来看,有效精准防控应该包含这几个方面:一是及早发现,二是靶向精准,三是应对迅速,四是运行有序,五是最高效能,六是最低消耗,七是安民惠民,八是保障大局。

  对此,有人将上海疫情防控经验归纳为四个字:快、稳、准、暖。即:快,及时发现与快速响应;稳:规范操作和有序响应;准:精准流调与科学研判;暖:井然有序与温暖保障。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